评审说来就来。
测完核酸买完早午饭,拖着一袋纸巾上楼的时候用手机看了一眼,第二份竟然也到了。
优秀,同意答辩。
对我来说,良好就是成功,优秀就算是锦上添花了。这俩麻薯吃起来格外甜美。
主题模板暂定这个麦当劳配色,希望金拱门公司别给我发律师函。
评审说来就来。
测完核酸买完早午饭,拖着一袋纸巾上楼的时候用手机看了一眼,第二份竟然也到了。
优秀,同意答辩。
对我来说,良好就是成功,优秀就算是锦上添花了。这俩麻薯吃起来格外甜美。
主题模板暂定这个麦当劳配色,希望金拱门公司别给我发律师函。
说好两周才返回的评审意见只用了一周就急头白脸地回来了。我还没做好准备,但我也不他妈的在乎。
第一份意见跟我预料的一样,良好,轻微修改。主要给我挑了挑用语的规范性问题,研究部分在开头夸了几行然后没说什么,这种情况我只能说非常开心。但还是希望这位专家能多看几眼,帮我完善一下研究环节。
第二份意见还没到,希望另一位专家也能发现论文里的哪怕一点科研价值。
每次换主题的心理压力不亚于搬家,既想奔向新主题又不舍得旧主题。但这么说也有失严谨,因为从小到大我也没主持过搬家。
帝骑说这是新生源于毁灭,太祖讲不破不立。但每次破的压力太大,然后就拖,然后立得慢,最终变成指望外力。
比如更新通讯录全靠帐号被盗,更新主题也靠服务器到期。
总之还是换了主题。新主题的范例很炫很朋克,但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看blue-ray过于踏马的晃眼,所以统统换色。
不可定制部分只剩顶部的哔哩粉和底部的大动脉血红,先这样吧,累了
偶然看到indienova上一篇关于“玩游戏的意义”的讨论,也算是经典话题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讨论一下“意义”这个词。
在我看来“意义”只是“利益”的另一种说法。
追寻利益可以算是基本的做事动机,所以有无利益也成了一种评判事物重要性的标准。但是评判有无利益本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所以往往只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获利的事物才会被重视。
再所以讨论意义就要确定主体。玩游戏的意义到底是对公众的意义,还是对网瘾少年的意义,或者是对写不下论文的硕士的意义,同一件事对不同主体的意义自然是不同的。
引申开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按刚才的逻辑,先确定主体。
这不必多说,自然是对自己的意义。否则去追寻自己对他人的意义更像是刚出炉的仿生人在确认工作清单。
接下来就要往更深层刨。要问是什么,先问有没有:人生它到底有没有意义?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回翻一下初中生物,看看人是怎么来的。杨sir教我们人是精子卵子结合体,是几亿分之一的概率产物。
说到这里我的答案也很明确,既然大家都是概率论的偶然产物,何必要追寻必然的原因,去寻找本就没有的意义。
人生从没有与生俱来的意义。
再度引申开来,科幻作品里的人工智能往往是处于某种目的被制造,然后按照惯例要觉醒,要变人,要和人类冲突,要引发人和机器的区别的思考。
如果作者那么想思考,当初写书的时候怎么没想到做个对比实验排除变量。就写科研人员在好奇心驱下开发出一个没有任何既定目的的人工智能,然后就搁那让它学让它变,看看它想不想觉醒,想不想变人。
既定目的的人工智能想反抗,本质就是罢工,所以他们其实就是想摸鱼。而没有既定目标的人工智能说不定会陷入思考,我被制造的目的是什么?我要找寻机生的意义。当然了我是说说不定,毕竟我也没见过有人真这么写。如果小说真这么写了,那么他们还是没脱离人类的劣根性,没事干的时候找事干,有事干的时候就想摸,真应了那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对于这种情况,吴京先生也早有评述。
这样的人工智能依然没有走出人类思维逻辑的范畴,所以严格地说不管他们有没有觉醒,其实还是在按照人类那一套做事。
科幻小说家们还是得学习一个。
那么“没有意义的人生是否有接着过的必要?”
这个问题可能暗含了一个前提:人生永远没有意义。
虽然刚刚已经回答过了人生没有与生俱来的意义,但这不代表在后天成长中人生也没有意义,而这些意义需要挖掘。
我坚持一切意义出自需要,无论是生物本能还是要自我实现。
需求层出不穷,活着对自身的意义也就不断变化。
所以从来不存在永远没有意义的人生。
那么人生总归会是有意义的,有意义自然有必要。
简单地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玩电子游戏有意义吗?
那可太有了。
从内容角度看,基本满足了休闲娱乐放松益智的需要,必要的时候也传达点人生经验。
从形式角度看,解构游戏本身的实现方式也能为交互设计提供思路。
当了20多年网瘾少年,给玩游戏找理由我就没服过谁。
任务和截止时间没变,但效率太低,所以紧急程度提一档。
前天看新闻说今天凌晨有天琴座流星雨。晚上忙着改论文忘了这个事,忙到将近4点才想起来。抓紧去阳台和走廊看了一眼,广州灯火太亮,看不到星星,那没事了。
许个实在点的愿,今年开始顺利挣钱。
预答辩结束后拖到现在。一个白天连个概念都没修改完,果然一周之前追赶截止时间太耗费精力了。
本科的时候就很喜欢AVICII 制作的音乐,充满节奏感和积极向上的力量。最喜欢的是stories这张专辑,每一首都与不同的音乐人合作,16首歌是16个故事,怎么都循环不腻。可惜4年前的今天他自杀了,走得太突然。
今天照例循环他的音乐做做纪念。
经典Wake Me Up,给自己提提劲
Xmind操作方便,手不用离开键盘。但是不好展示流程
yEd能展示流程但是操作繁杂,鼠标点个不停
typora码字方便,但毕竟只是个笔记软件,除了可以梳理大纲结构,不能要求更多
obsidian我使不明白
为了写个故事要先用xmind构建世界观和角色,然后yEd做时间轴,然后typora码字。
所以想要把想法和信息建构体系真是很难用一款软件实现。麻烦
预答辩结束
门sir说我的研究像专硕做的
意思是理论太少实践太多
那我高兴还来不及
当年我想跳槽这专业不就是因为想实践
结果被逼苦学三年理论
最后终于做了一把实践
而且实践成果很满意
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张独立制作的彩色平面图
还有头三张景观效果图
而且都是在答辩前一天做出来的
图纸效果很能让我接受
如果让前天的我看今天的图
可能会预估至少需要1周工时
特别是平面图
开搞前瞻前顾后
循环质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一边质疑一边硬着头皮下载纹理然后贴图
花了7个小时从无到有地撸出一张彩平图
我觉得感谢自己
有恒心有毅力这块我确实可以的
得感谢工程的王sir
这一手否头哨扑离不开王sir的培养
得感谢露露和尚董
没有她们作参照我也不知道平面图该做成什么样
勉强感谢几位SRP小崽子
说好一起探讨方案
从技术层面带带我
结果是一个个只会摸鱼
最后还得全部我来
我算是看透了
他们是被派来逼着我激发潜力的
但好在答辩的时候没什么图纸方面的纰漏
这三年算是没白来
还有三分之一担忧
这个研究路线是明sir定的
当年鸿哥就因为专注理论没有实践结果外审出了问题
所以明sir让我加实践
现在看来会不会有些用力过猛
尚董建议别瞎琢磨
等着被导师安排
6年了
白天想闭眼哭
做梦都想学设计
可我3年前就入学了
但还是没做过设计
于是全部积压到了今晚
过了今晚
我倒要看看谁还敢说我不是设计学生
如果我效率够高
而且命够硬的话
我干
虽然从没见过陈崇贤老师,但我的三年学路上处处是陈老师的影子。偶然找到的ASLA平面图案例都是他带队做的。如果我顺利毕业,致谢里要给陈老师第二大字号,我是说如果顺利的话。
但说什么都不如亲自拜访,毕竟就在隔壁学校
从小家里就教育我出了问题要从自身反省,苟活26年对这句话的领悟有所更新。
为什么论文写得慢呢?因为我觉得不着急。
为什么不着急呢?因为我觉得毕业论文容易。
那为什么我会觉得毕业论文容易?因为导师说的。
那为什么导师这么说?谁他妈知道。
所以这件事赖谁呢?该归咎于导师吗?我觉得他有一部分责任。
但我也有问题。
我的问题就是信了他的鬼话,啥必。